子宫颈癌习称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HPV感染有两个高峰期:一是26-30岁,二是46—55岁,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HPV感染“双峰现象”。
病变通常发生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及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在阴道检查时,可见表浅的糜烂,或有一般慢性炎症如少量白带等;中期常有白带增多、腥臭,阴道不规则出血,骶尾、臀部及大腿部的持续性疼痛,膀胱、直肠浸润时可出现排尿、排便障碍等表现。按病理主要分为鳞状细胞浸润癌、腺癌、腺鳞癌以及少见的神经内分泌癌、未分化癌、间叶肿瘤、淋巴瘤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开展,及早发现及治疗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子宫颈细胞学筛查是什么?
子宫颈细胞学筛查主要分两个部分:TCT检查及HPV筛查
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通常TCT报告分以下几个内容
1.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及恶性细胞(NILM)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炎症,根据炎症类型制定用药方案。
3.霉菌或滴虫、放线菌感染,提示阴道菌群失调需对症治疗。
4.非典型意义的鳞状细胞或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结合HPV结果,无感染且临床无症状可与1年后复查TCT,HPV阳性建议行阴道镜+宫颈活检。
5.非典型鳞状细胞不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查高危型HPV,直接行阴道镜+宫颈活检。
6.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不排除癌前病变,建议查高危型HPV,直接行阴道镜+宫颈活检。
7.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癌变几率大,建议查高危型HPV,尽快行阴道镜+宫颈活检,待结果回报行病变切除术(leep环切术或冷刀锥切术)
8.非典型腺细胞(AGC)极大可能癌前病变,尽快行阴道镜+宫颈活检+宫颈管骚刮术明确诊断。
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症状。临床上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元凶“。
大部分报告为HPV分型检测,范围包括17 种高危型 HPV包括 HPV16、18、26、31、 33、35、39、45、51、52、53、56、58、59、66、73、68;与癌及癌前病变相关。6种低危型 HPV包括 HPV6、11、40、42、43、44、81、83,主要与轻度鳞状上皮损伤和泌尿生殖系统疣、复发性呼吸道息肉相关。
两种或两种以上 HPV 亚型阳性者为 HPV 多重感染。
HPV感染通常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染途径,少数可经母婴接触等直接传播。分为潜伏感染期、亚临床感染期、临床症状期和HPV相关肿瘤期。宫颈癌有一系列的癌前病变,人们将能发展到浸润癌的宫颈病变称为宫颈不典型增生,在细胞学上称为鳞状上皮内病变(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病理上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PV认识误区
误区一:“感染了HPV而已,又不是得癌了,怕什么!”
这部分人感染了高危型HPV甚至多种HPV多重感染后重视不够。实际上如果捉住时机对HPV感染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子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因为正常的宫颈一定会通过高危型HPV感染后才会发生病变,80%的人群通过自身免疫可以把它清除掉,如果消除不掉就称为持续性感染,病变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误区二:“感染HPV了,怎么办?肯定要得宫颈癌了!”
认为得了HPV感染就是得了子宫颈癌。其实不然,真正HPV感染到宫颈癌时间很长,HPV感染期比较短,在2-3年,一般8到10个月便会自行消失,大约15%左右的育龄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首先发生的称子宫颈癌前病变,从癌前病变到癌经过差不多10年时间,足够我们进行治疗。再说,得HPV感染的只有2%-3%的人会发展成宫颈癌,所以我们也不必谈之色变。
TCT及HPV大概多久检测合适?
2003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组织专家制定的《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治指南》建议,有3年以上性行为或21岁以上有性行为的妇女应每年1次TCT检查,连续两次正常可改至3年后复查;HPV每年1次检查,连续两次正常可改至5-8年后复查。
若细胞学检查为ASCUS并HPV高危阳性或低度鳞状上皮病变及以上者应做阴道镜检查或宫颈活检等其他相关检查。
作者 陈瑞
河南信合医院妇产科 主治医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系,多次进修于广州军区总医院、郑大三附院等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妇产科各类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操作妇产科各项手术,尤其是对门诊各种手术无痛操作有专长。